人物誌(Persona)、再行銷、帶路雞的網路行銷技巧

網路上很多關於 Persona(人物誌) 的教學,例如在 FB 廣告投放時,先訂出主要受眾的大致輪廓,像是地點、性別、年齡、語言,再加上部分詳細目標設定中的職業、興趣等等,針對符合這些條件的對象進行廣告投放,就是套用 Persona(人物誌) 的行銷手法。

上面這種廣告投放的成效 其實大多非常糟糕

iOS 14 加強的隱私政策,對 Facebook 最大的限制,是無法再任意收集其他 App 上的用戶行為,之所以會讓 FB 覺得影響巨大,是因為要做精準投放的最重要數據,是用戶的行為,而不是地點、性別、年齡、語言這些基本資料,所以當 iOS 14 更新之後,果然 Facebook 的廣告投放成效大受影響,股價更是應聲下跌,可見收集用戶行為對於廣告的精準投放有多重要。

傳統 Persona 設定方式的缺點

雖然理論上,依據消費者來設定 Persona(人物誌),會有一定的幫助,只不過來到網路時代,網路上確實有一些習性,並不同於傳統的銷售,使得傳統的 Persona(人物誌) 手法,必須再為網路上的特性,做一些必要的改變,例如在網路上,下單購買的人,未必是你的受眾。

舉幾種情境說明:

  • 購買的人是要買給父母親(你的TA)
  • 購買的人在相關領域工作,所以幫親友(你的TA)選購
  • 購買的人比較熟網路購物,所以幫鄰居(你的TA)選購
  • 購買的人是單位負責採購的人員(例如福委)
  • 購買的人(業務人員)是準備買來送禮

行銷科技的 Persona 設定方式

行銷科技時代,較精準的廣告投放模式是依據用戶近期的行為,例如剛剛看了什麼商品介紹影片、照片、留言互動、查詢字詞,並為用戶新增特性貼標,Google 與 FB 一直都有在做,他們的自動化或智慧型廣告,投放對象的選擇,就是參考這些標籤進行模型比對的結果。

除此之外,Google 與 FB 都提供了一些自訂功能,讓你可以自行為 「做過某個特別行為」 的用戶貼上標籤,您就可以對含有某個標籤的用戶進行再行銷的廣告投放,而這個,才是你該學習的進階 Persona(人物誌) 技巧。

Google 提供的 GA4,已經內建了許多篩選用戶機制,例如透過用戶訪問過的頁面、在站內搜尋過的字詞、看過的影片、網頁捲動深度、停留時間、點擊過的按鈕等等,讓網站經營者能夠透過篩選用戶互動行為,來建立一組目標對象,並串接 Google Ads,對這些用戶對象進行廣告投放,這套模式其實就是現代科技版的Persona(人物誌)實作,這也是現代行銷人員應該學習的再行銷機制。

Google 持續在進化 GA4 上支援的功能,例如近期增加的 新增表單互動的事件紀錄、或是 GA4 的站內搜尋查詢參數已可支援大寫,都可以看到 GA4 上越來越多便利的功能,這將使得行銷人員設計用戶互動事件、篩選分類受眾,都會越來越容易,而且更精準,所以不要再過度依賴只設定地點、性別、年齡、語言、職業、興趣的傳統受眾篩選模式了,趕快學習 GA4 的各種功能,學會如何自訂目標對象。

傳統再行銷的作法

  • 傳統版的再行銷對象,是指現有客戶,或透過活動所收集的潛在客戶名單(含聯絡方式),因為商家已取得聯絡資料,可能是電話、Email、LINE 或加入群組,所以能直接與這群對象聯絡,進行再行銷。
  • 這種模式有一個很大的障礙,就是門檻很高,必須完成交易、或加入會員、或願意留下聯絡資料,對於整體已接觸過的受眾比例中,可能只佔幾 %,對於還在觀望也無留下資料的 90幾 %,是無能為力的,因為沒有他們的聯絡資料,所以無法對他們再行銷。

行銷科技的再行銷的作法

  • 這種模式利用網路追蹤技術進行個性化標記,以第一方 Cookie 或設備資料經過雜湊(Hash)運算,於使用者各種瀏覽網路平台時,依據個性化標籤推播廣告,所以不需要使用者留下聯絡資料,也能對這些使用者做精準的再行銷,如果廣告預算夠,涵蓋率能比傳統版的再行銷多 10 倍甚至更多。

個性化標籤的標記方式有很多種,有些需要工程師來協助,有些不用。例如看過某支影片、點過某個按鈕、到過含有某個字詞或符號的網址、看過某個分類文章或商品等等,如果觸發條件設計的好,就可以貼標貼得非常精準。

行銷科技的再行銷案例分享

到過含有某個字詞的網址,是最容易操作個性化標記的方式,分享一下近期幫客戶規劃的一個簡單案例。

該客戶會不定期參加百貨公司臨時櫃、或是假日市集活動,臨櫃購買的客戶很多,但並不會留下聯絡資料,我們設計了一個活動專屬頁面,功能是簡單的抽獎轉盤活動,讓結帳後的客戶,用手機掃 QRCode 開啟網頁進行轉盤抽獎,可以抽得各種小獎品,且人人有獎,所以預期大部分的消費者應該都不會放棄機會。

在這個活動專屬頁面,放置 GA4 及 FB 像素來追蹤客戶,由於 GA4 及 FB 像素都支援第一方 Cookie,所以在活動之後,就可以透過篩選 [瀏覽過活動頁面網址] 的用戶,來作為再行銷的目標對象,Google 或 Facebook 廣告都可以,不過人數不能太少,否則可能效果不好甚至無法投遞廣告。

您不一定適合上面這個案例,但應該學習這個邏輯思維,設計自己適用的網頁活動(例如只有準買家才會參與的線上分析、小測驗),都可以用來追蹤精準的潛在客戶名單,而以便後續進行再行銷的廣告。

至於要利用 GA4 幫用戶貼標籤,可不是只有用到過某個網頁這種方式而已,您可以了解一下 GA4 的加強型評估相關事件,這些事件很多都不需要工程師的協助,就可以自行設定收集,一樣也可以透過 GA4 訂定目標定向的功能,來篩選用戶。

電商的帶路雞行銷模式

傳統零售的帶路雞行銷手法,因為有效,所以已經在傳統市場被運用很久很久了。

傳統帶路雞模式的成功因素

  1. 因消費者來到店內消費,除了購買商品的花費以外,還有時間(路程、結帳)、精神(騎駕車、走路、實體選購、排隊結帳)、交通(油資、捷運或停車費)等的隱性成本,所以會覺得單買帶路貨,似乎不太划算。
  2. 若有其他購物需求,不選擇在店內順便購買,則得再另外付出時間、精神、交通,到另一處購買,且未必能買到比較便宜。

帶路雞手法之所以能產生效果,在於對消費者來說,順道多買幾樣商品,可以稀釋本次隱性購物成本,或省下另一次的隱性購物成本。

變化手法也是能得到效果

例如我認為百貨公司的來店禮,也是運用同樣的思維,而且顯性成本更低(因為連帶路貨都不用買),誘客力更強,因為會員已付出隱性成本來到店裡,潛意識會覺得,多買幾樣東西都可以共享這一趟路的成本,讓這一趟路的 CP 值更高。

盲目複製未必能達到效果

在網路上購物,時間、精神、交通的成本,遠比在實體商店購物要低很多,就算沒有伴隨帶路貨多買幾樣,改成到其他家網路商店購買,也只不過是彈指之間的事,根本沒有甚麼難度,所以消費者並不一定會因為買帶路貨,就多買幾樣商品,帶路貨的策略無法在網路環境發揮同樣的效果。

電商的帶路雞行銷技巧

隱性購物成本 = 時間 + 精神 + 交通 + …

「運費」 大概是比較明顯能讓帶路雞手法在網購時產生效果的因素了,但如果你的商品類別的運費普遍不高、或競爭者的免運門檻不高,那麼運費這項因素對消費者可能也就無感了,況且,消費者手上可能還有一堆 Momo 的折價券、蝦皮的免運券還沒用,可能也就不會那麼在乎運費的差價。

我個人認為,帶路雞手法在網路購物的環境,並無法與傳統購物相提並論,商家應該思考商品本身的優點或特點,以及各種加值服務,來與競爭者做出差異,而不是老是想著移植傳統市場的成功模式。

▍如何取得最新的電商資訊

本人工作的主要業務為電商網站的建置、客製、與維運,所以我有一些電商產業的資訊、技術、行銷、實際案例、及電商經營觀點分析,能跟大家分享,除了部分資訊整理成文章至此部落格分享以外,其餘文章的發文管道將此以下規則:

行銷科技洞察社團(本社團) : 以行銷科技相關訊息+淺層分析為主,歡迎加入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martech.insight

行銷科技洞察電子報(不定期發送) : 以行銷科技特定主題+深層分析為主,訂閱請至 https://martecher.substack.com/

Facebook 個人檔案(王仁佑) : 以電商產業資訊、技術、案例、經營分析為主,追蹤請至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akswang